Thursday, July 24, 2025

聲優民族誌雜感

其實筆者兒時接觸到日本動漫時就對聲優很感興趣,原因是覺得動畫的歌曲很好聽,想知道這些唱的人的背景、如何入行與受過什麼樣的職業訓練。然而在90年代聲優還是比較屬於幕後角色,加上當時不管日語還英語的資料也不多,所以這件事就一直擱著...直到去年無意間認識賽馬娘後又燃起這方面的興趣....在聲優偶像化(Byun, 2023)的趨勢下開始有相關的研究出現。不過要讀完整的研究還是要從人類學家所寫的民族誌下手。Byon(2023)應該算是在英語世界首本深入觀察聲優的民族誌(Thick Description, Geertz, 1973).他是Asif Agha的門生。筆者上次完整讀完民族誌已然是焦大衛(Jordan, 1973)在台南西港「保安村」透過研究地方宗教結構探討台灣的民俗信仰的書了...而專注於語言人類學,或更直接說是以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Hymes, 1974)的方法完成的民族誌更要推更遠了(Scherzer, 1990).由於筆者的學術背景是語言學,只是研究方法涉及語言人類學,所以沒有能力評估這篇作品在人類學上的意義,故這篇文章用雜感來談比較合適。既然不是學術書評那相關的文獻列表與註腳也一併省略。主要想談談1. 作者如何進到田野2.聲優的訓練方式與3.文章的寫作內容優缺。


1. 如何進到田野

作者表示這篇博論的資料是基於2019到20年他在某聲優養成所「嵐」(Arashi Lab)依「實習生」的身份做詳細的觀察、訪問與田野筆記所構成的。基於學術論理,人類學家通常都會匿名稱自己的田野地點。再加上聲優養成所本身也是有商業機密考量,所以無法錄影錄音,只能靠筆記完成。首先筆者好奇的點是他怎麼說服他的博論導師與口委這個題目的學術意義?再來聲優養成所也不是想進去就能進去的。雖然他的身份是「實習生」,但是其實和其他學員身份無異,只是不參與考核而已。雖然作者沒明說,但是考慮他目前在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一家位於秋葉園專門培養影視行業人才的學校)任教,筆者猜測他在讀博之前應該已在相關行業工作,才能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同與許可。


2 聲優的訓練方式

這篇博論總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探討聲優的歷史演變,第二章談訓練方式,第三章談偶像聲優的世代與意義。第四章談在大時代背景下聲優訓練方式與番劇製作的變化。第五章則是談聲優做為一種志業的前景與挑戰。最後一章是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基本上筆者認為只有第二章和第四章值得細讀,其他幾章混跡二次元世界一陣子後也能得到類似的訊息...當然也有博主專門討論這些議題。
第二章主要談到聲音訓練的方式、正確的發音與accent placement(アクセント)還有角色演繹的訓練。其中讓筆者吃驚的是學了幾年日文但直到這篇文章才知道日語的accent placement是沒有規律的,和漢語的量詞(classifier, 如一頭牛、兩匹馬、三位女士)一樣需要靠背誦學習。還有雖然有些音的音位變體(allophone)是不影響語意,聲優們在錄音時是約定俗成。也就是第一位聲優選那個變體,接下來的人就要用同一個變體。例如在漢語中送氣([ʰp]和非送氣[p]的/p/是兩個音素(phoneme, 在漢語裡是ㄅ和ㄆ的差別),但在日語裡這兩個p是同一個音素的變體(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所以如果第一位聲優發PARCO選擇非送氣的[p],後面的人也要和他/她用一樣的變體。而角色演繹則是聲優和所配音的角色的重合度。用作者的原話說就是”Not you play Tom, but you are TOM!”(emphasis added).難怪之前在馬娘談話節目上有聲優講到透過每一次配音更認識自己的角色想要什麼,而她的表演也能更貼近這個角色。最有名的例子應是櫻花大戰女主真宮寺さくら的配音横山智佐老師,她的演繹居然能達到幾乎不可能的和角色百分百重合,最後就變老闆不用配音而是訓練下一代的聲優了!另外作者也談到日本番劇進年的走向已從grand narrative改成database consumption模式,也就是從90年代那種主角打怪收集隊友,最後打敗大魔王的模式到每個角色各具特色,觀眾可以從不同角色的特色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點,進而愛屋及烏支持角色的聲優。這點筆者感覺很深刻。當初在看賽馬娘第二季動畫時很不解東海帝王和目白麥昆不是女主嗎?為何故事線到一半又出現米浴與波旁的瑜亮情節?讀了這篇博論才明白目前番劇製作的改變,也是為相比於過去一部動畫動輒3.40集,現在動畫通常一季只有10幾集的原因。


3. 寫作上的優劣

雖然筆者沒受過完整的人類學訓練,不過好歹也受過語言學完整的學術訓練,再加上是英語專業出身,還是可以談談寫作上的優劣。首先最讓筆者好奇的還是回到作者怎麼說服他的口委和grant funder這個題目在人類學上的意義。也許口委們可以支持學生做任何題目,但進到田野肯定要研究經費支持,筆者相信作者應該是有相關的業界背景才能說服這些研究機構出資讓他去日本做田野。另外民族誌也算質化研究的一種方法,所以深入描述很重要。這點筆者認為作者有很詳細的描述在聲優養成的過程,對於有意從事此行業的人也很有閱讀的價值。但筆者同時也懷疑作者在寫作時是否同時在工作中,以至于編輯上問題很多。如拼寫錯誤(e.g., *law material, should have been raw material),口委的眉批沒改掉(i.e., add more reference here).最重要的還是如前面所提的,如果有些內容在非學術文章中也能得到,那真的有學術價值嗎?當然這只是筆者的淺見,作者能成功說服口委與grant funder已證明她的文章的價值了!




晴信筆

乙巳年蘭月書於浩天閤